如何解“乡愁”?│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乡愁”专题研讨
引 子
2014-2015年度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
课题缘起
• 第478次香山科学会议
2013年11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了以“我国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趋势”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78次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多部门、多学科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我国村镇发展的形势与问题、村镇发展模式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村镇建设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三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为新时期的村镇发展建言献策。
主要观点
•乡村问题关键,能否妥善解决事关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
•乡村问题复杂,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公共服务、建设管理多方面;
•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理论滞后,不仅要关注技术与方法,更要探讨“立场、视角与价值取向”;
•社会治理模式的亟待改变,简单的自上而下不解决问题。
• 工程院城镇化课题
2012年到2013年,中国工程院开展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战略研究”,17位两院院士、90多位专家参加了项目及8个课题的研究。经过1年多的联合攻关,在深入分析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综合凝练形成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阶段研究报告。
主要观点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以人为本,要着力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促进包括城乡人口在内的所有人能够公平享受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会与社会福利。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兼顾城乡、统筹协调、共同繁荣的发展。更加注重县域发展,促进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繁荣。
工作过程
• 工作组织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开始于2014年初。项目下设综合报告和四个子课题一个专题,由邹德慈院士、崔恺院士牵头,王凯副院长作为执行负责人,多家研究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
• 4个子课题的完成情况
截至目前,课题组已完成对山东邹平、北京周边、河北宣化和南部若干县市、江苏昆山、江阴、广东南海、东莞、深圳、广州等地区村镇的调研工作。4个子课题均已完成中期成果。
相关链接:
•权威发布: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子课题1:“农村经济与村镇发展研究”
•(续)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子课题1:“农村经济与村镇发展研究”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子课题2•专题1:村镇规划管理与土地综合利用研究
总报告简要介绍
目 录
前 言
一、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战略目标
三、推进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1.加快制定《乡村建设法》
2.推广乡村规划师制度,建设基层综合管理机构和信息平台
3.创新乡村规划,发展乡村设计和新乡土建筑
4.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机制,发展适合乡村的环境整治技术
5.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活化农村社区
6.引导乡村空间格局重构,分类指导村镇建设
交流会缘起
• 课题研讨会
课题已经完成十余场不同规模的研讨会。其中最大规模的一场是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11月发起举办的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国际论坛暨展览。
相关链接:
•谢扬:积极推进城镇化 稳妥建设新农村——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改革思考
• 子课题四:村镇文化、特色风貌与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子课题四目前已经进展了两年多,调研了100多个村庄,并且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同时,建立了江苏昆山、贵州黔西南州两个中长期的研究基地。对于村镇文化氛围的营造有了一定的思考,一直在探索如何以点带面,让乡村内生出具有持久动力和自觉性的新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延续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内容的并举:
课题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关于现在大家一直在讨论的“乡愁”的问题,在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乡愁”?如何保护?乡村的活力如何延续?这其中涉及到空间美学问题、乡村的文化内涵问题、乡村的内生动力问题,以及在系统性的认识和梳理之上,如何通过规划和管理真正将乡村规划的想法落地的问题。
如何解“乡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所长 郝之颖
“乡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在文学世界里是指一种永恒的情感,总的来说,“乡愁”是对家乡和故土的情感,思念、眷恋,心灵归属,记忆情愫。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愁解读:记住历史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
“乡愁”的载体:
城与乡• “乡”:是数千年中国农业文明积淀的广大农村地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那里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
乡村的基本状况可以归纳为:村落数量巨大、分布非常广泛、价值日益凸显。
1数量巨大
•2012年统计的数字是:行政村58.8万,自然村267万个。
•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共三批555个。第四批公布、2017年收官,大约有6000-7000余个。
•据不完全统计,具有传统文化遗存的村落约12000个。
2分布广泛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3价值日益凸显
中国农村地区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宝藏,具有震撼心扉的文明魅力和文化骄傲,是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规划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乡村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大量村落历史久远、历史文化沉淀丰厚;
•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蕴藏丰富;
•风貌良好,格局完整;
•活态非遗项目存在。
下面选择了一些在全国有代表性的、保存状态良好的原生态村落图片(所有图片均为工作中拍摄的实景)。
现在乡村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面临复杂的环境,村庄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在快速发生改变;物质遗存正在衰败;物理环境对现代生活的不适应;受到城镇化浪潮的冲击,拥有文化遗存的古村落日渐消失;一些列入名录的村落出现集中建设搬迁、扶贫改变、灾害搬迁、新建、旧村改造等现象,乡村生活质量亟待改善提高。
总体来看,乡村发展出现的“愁”集中在两个方面:亟待抢救,恢复活力和生长能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问题迫切。
“愁”滋味
1自然老化:城镇化的过程重心不在乡村,长期建设欠账导致物态逐渐老化
2人为影响
(1)建设性破坏
•城镇化——撤、并、拆;
•工业化——污染影响;大量农村人口流出;生活方式、发展理念发生改变。
(2)保护性破坏
保护旗号下的主动破坏——政绩、商业开发、经济建设、过度旅游。
3保护利用方式问题
管理无力,技术全面缺失,盲目引入业态,同样也出现拆真建假,空壳换血。
某些地方出现业态发展盲目、旅游开发过度的现象
1重视农村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解决对策的多元性
面对复杂多样的农村问题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差异,保护特性,保持多样,在保护、传承、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提供解决对策的多元性。
从系统层面上讲,采取“顶层控制——切一刀,地方探索——留一刀”的模式,顶层设计把最关键的框架性的核心控制住,留给地方探索的空间。比如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一些省份制定了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条例的地方适应性非常强,而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起到框架性的控制作用,地方则根据自身特点从实施到管理层面落实到位。
“乡愁”的保护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价值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二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2必须具有“适应性”
•内在适应:提高自身适应力,通过水、电、气等现代设施完善物理功能。
•外部适应:对城镇化浪潮冲击的主动呼应,通过多元化的资金筹措等众筹模式合理利用资源,自我活化。
•相互适应:在保护、利用、传承;规划、建设、治理以及体制、机制的实施层面必须有针对性,建立起主动和被动的相互联系。
在措施层面要有耐心、采取“引导补牙,控制拔牙”的渐进式模式。
在机制层面建立城乡“结合”系统,积极利用乡村多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乡村参与方式。在合理前提下,需要什么给什么,而不是给什么接受什么。通过机制、组织、规划编制、利用方式等层面的创新,解决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
案例一:衡阳市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罗荣桓元帅故居修缮
案例二: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乡村治理中农业文明特色的印记、价值与利用
千年乡村治理规定: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相互连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有事相互依托)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相互帮助) ;五族为党,使之相救(救助);五党为州,使之相賙(救济);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尊重贤能之人)。”
邻里的概念发展到今天演化成了社会和谐的要素,邻里的规模基本上是25户的概念,即治理规模上的划分范围,拥有两千年积淀的农业文明到今天它的生命力还在延续,乡村治理中士绅贤人的参与、村规民约的约束、祠堂谱系的凝聚力等等文化遗存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给城乡规划带来重大责任、技术挑战和市场机遇。
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体系内在适应性提升的重要战略对策,由此形成的文化自信将大大提升国际发展环境中的国家外部适应力,对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是“乡愁”之热的要义!
研讨会主持人简介
曹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与设计研究所 高级城市规划师
曹璐,1978年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硕士毕业,主要从事城乡统筹规划、村镇规划及相关研究工作;参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十二五”课题子课题《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工作,曾经负责的实践项目包括:《山东省临沂市现代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青海省坎布拉镇总体规划(2009-2020)》、《北京市海淀区管家岭村村庄规划》、《湘潭市域规划》等;主要参与的实践项目包括《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20年)》、《成都2049战略规划》、《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等。
如何解“乡愁”一文作者简介
郝之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之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主管、参加的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国保单位、大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等类型在内的保护类项目数十项,其中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项目近10项,获得住建部优秀规划奖多项,同时主持了多项科研及政策制定项目。目前,正在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相关链接:
•小城镇规划中的“理性乡愁”——以湖北奓山街为例│2015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专递
注:本文根据演讲视频及速记稿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更多阅读